在等待他人回復訊息、或是接通來電、回覆訊息這些事,很容易看到人們內在的小劇場。

分享此內容

在等待他人回復訊息、或是接通來電、回覆訊息這些事,很容易看到人們內在的小劇場。
「為什麼沒接、沒回、已讀不回?」–
「是不是他她不想接我的電話(訊息)?」
「是不是我的問題不妥?」
「我是不是打擾到他人?」
「他她會不會覺得我很煩?」
「我要不要把訊息收回來?」
「他明明在線上,為什麼不回我?」
……
人,很容易用自己的生活節奏,去衡量他人的生活。
26年來,我的工作,一直是教學(年輕時教兒童寫作)。老師是不能在教學時接電話的。這些年流行線上課,我每週四下午,都會在FB社團帶瑜伽課、以及帶每天的瑜伽早課。所以即使顯示上線,並不會接聽來訊。
我常常工作坊一忙起來,就是一連數天的教學,或是一整天密集的個案,而下課後就回到媽媽的身份、或是自我的沉澱、練習。所以我確實不是一個會天天、或是立即回訊的人。特別是這個月,有10天的時間,分別在杭州與宜蘭參與兩個高強度、每天14~16個小時的進修課程,加上我還得帶線上學員40天的早課,就更沒有時間回訊了。
我覺得,發訊者等待回覆的心情、或接訊者感知到別人期待快速得到回覆意念,都是檢視自我的好機會。
檢視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。
檢視我們是否過度放大、或是縮小了自我。
檢視我們是否很容易編織、以及用甚麼觀點去編織內在的小劇場。
也檢視我們能否聚焦在自己生活的主軸、並尊重別人也有他自己的主軸。
等待被回覆訊息、或是感覺應該滿足別人的回覆,其實反應了我們在人際互動裡的能量展現形式、性格模式–
我把重心放在自己、或是他人身上?
我是不是習慣從他人的回應裡,獲得認同與支持?
我是不是缺乏安全感、覺得自己可能不會被愛?
當別人不回應時,我是否覺得我不被重視與接納,或是覺得別人有秘密瞞著我?(延伸到親密關係裡,我是否有過往的創傷經驗、並發展了如此的創傷展現?)
我是否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回應、滿足別人的期待(延伸到生活中,常常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)…………
看懂心中的小劇場,理解自己如何感受與回應外境?這些應對模式與心情,跟過往哪些歷程有關?可以怎樣更好的調整……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接收、以及回覆的訊息。

分享此內容

最新文章

文章分類

0
    0
    目前購物
    目前購物車是空的繼續購物